公告:
文史资料

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 > 文史资料

缅怀“24道拐”的缔造者邹岳生


20世纪,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几千万同胞死于敌人的炸弹、枪炮、刺刀、毒气与细菌战,深仇大恨,罄竹难书!我们纪念这亇日子,就是希望世界永远和平,远离杀戮,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年来,对于抗战史的研究渐趋客观理性,国内外一些抗战史的研究学者、专家和热心人士,寻找抗战老兵,安置抗战老兵,为牺牲的抗战老兵建墓立碑,国家也为活着的老兵颁发勋章,发放生活费,抗战史也不避讳正面战场的研究,令人鼓舞。

十年前,在民革陕西省委主办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座谈会上 ,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司令孙蔚如将军的儿子孙存汉同志讲述了17路军在山西中条山与日军殊死搏斗的故事,使我无比激动,也使在场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眼噙泪花,主动站起来向这些视死如归的陕西英雄子弟致敬!

 民革党员、老知青、民营企业家王农和他的伙伴们就这个事件,调查走访了这些烈士的后人,并在中条山上为烈士们建立了多座纪念碑。之后,他又和朋友们建立了专项基金会,为安置远征军老兵累计募捐了两千多万。此举获得了国家民政部的赞许,也让国人钦佩。

我在那次座谈会上也谈到了邹家先辈抗日的故事:我的二伯父邹鲁山,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陈毅将军的指引下,由一个开明士绅而成为盐阜区射阳县第一任参议长,最后脱胎换骨,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大伯父虽然参加了国民党,但他作为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为国家,为抗战修筑了一辈子的公路,早期,他的足迹遍布苏、皖、浙、闽、赣五省;从1935年起,他又转战湘、桂、黔、滇,以及缅甸和印度,参与修筑了著名的湘黔公路、黔滇公路、滇缅公路,滇缅铁路,中印公路…

这篇文章,我就想讲讲我的大伯父。他叫邹岳生,字峻五,l896年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邹河村。192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科,获工学士位。毕业后,终生从事公路、铁路、桥梁和军用机场建设事业,卓有成就,是我国工程界颇有声望的先辈实干家,在同行中有“公路巨子”之称。著名的史迪威公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段——“24道拐”,就是他的杰作。这段公路曾名噪一时,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是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贵州晴隆境内的一段盘山路,著名的“24道拐”。

远在1927年,工程师贾善祥就奉贵州省主席周西成及省公路局长马明亮之命,来到晴隆山间踏勘。1935年,行营公路处湘黔、黔滇公路总工程师兼总段长的邹岳生,又奉国民政府西南公路工程局局长曾养甫命令,对湘黔、黔滇公路进行勘察、设计、施工,于次年夏全线峻工。“24道拐”就是黔滇公路晴隆(1941年前叫安南)段的一条非常特殊的公路,位于县城西南l公里处,从上至下依山势呈弯道盘旋状,计有24个弧形拐弯,全长4km,蜿蜒于高达1799米晴隆山西南坡。虽山势陡峭,弯道频繁,但设计之独特,建造之精致,可谓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公路的质量也是一流的,弯道的上下堡坎、挡土墙都由石块砌成,虽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如今仍保持完好;路面由沙石铺垫,但迄今还能行驶车辆。 1936年4月28日,首都南京由180位各界人士组成的“京滇公路周览团”到达安南,过“24道拐”时,称赞新建的山区国道因地制宜的勘线设计工程质量“除湘省外,无出其右者”。有了“24道拐”,湘黔与黔滇公路才得以建成,从此,“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省便有了一条横贯东西的运输线,也打通了由当时首都南京至西南昆明的万里通道。对于日后的抗战具有重大意义。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中国的华北、华东直至广州海路交通相继被日寇封锁。1938年,滇缅公路建成,国际援华的战略物资便源源不断地从仰光经滇缅公路、黔滇公路而运往陪都重庆和抗战前线,它与驼峰航线并列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而永垂史册。在“24道拐”建成9年之后,美国驻中印缅战区司令约瑟夫.沃伦.史迪威中将,亲自督建的中印公路(也叫雷多公路)于1945年1月24日在云南畹町举行通车典礼,那一天,蒋介石在重庆发表广播讲话,为感谢史迪威将军对中国抗战做出的贡献特将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严格意义上讲史迪威公路只限于从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畹町这一段。但美国人,媒体包括囯内的一些专家把雷多至畹町的中印公路、畹町至昆明的滇缅公路、昆明至贵阳的黔滇公路、贵阳到陪都重庆的川黔公路联在一起统称《史迪威公路》。

    美国随军摄影记者约翰.阿尔贝特于1945年3月26日沿着史迪威公路一路北上,经昆明来到晴隆,为“24道拐”的气势所震撼,他以职业的敏感,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费九牛二虎之力登上对面的山崖,拍摄了那幅不朽的摄影作品:满载軍用物资的美军十轮大卡,蜿蜒行驶在曲折有致的盘山公路上。它的构图,它的气势,它的丰富内涵,让作者激动不已。

读者怎么也想不到:由中国的工程师和筑路民工建成 的“24道拐”,九年之后却成了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和经典路段而扬名世界。又过了9年,1954年8月,贵州省交通厅在“24道拐”的入口处另修新路,去陡取坡与其出口处相连。曾经红遍世界的“24道拐”又突然退出了人们视线,消失了!半个世纪后,云南有位执着的抗战史学者戈叔亚按图索骥踏遍滇缅公路而不得,甚至不辞辛劳跑到缅甸去寻觅。苦寻八年,最后从日本一份杂志获得启示。2002年2月26日戈先生在贵州安顺的汽车站出示老照片打问过往的司机,才知道这“24道拐” 原来就在晴隆县。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历史开了一个玩笑,沉睡了50多年的“24道拐”重见天日,立即成了网络热议的话题。

  云南史学家戈叔亚的执著,激发了晴隆藉的女大学生邓茜和睛隆文管所所长陈亚林的历史责任感,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大胆探索,深入调查,查阅许多文献,访问不少部门和老人,并在学者戈叔亚的支持下,写出了一本专著《历史的弯道》。终于破解了五十多年的谜团,澄清了一些有关讹传,恢复了它的历史本来面目。”

这条公路也曾经历过日机的轰炸和破坏,但它还是完整地保存下来了,并于 2006年5月获得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它今年已经80岁了,仍静静地躺靠在晴隆山坡,供人们瞻仰、游玩。晴隆县准备在这里建设一个以“24道拐”为中心的爱国主义主题公园。想必届时一定会倍增光彩。

1937年之后,适应战争的需要,主持设计、勘察、修建“24道拐”的邹岳生又连续主持修筑或参与修筑了衡阳至镇南关的中越公路;勘察修建湘黔铁路;湘桂铁路南(宁)镇(南关)段、湘桂公路;1938年10月担任滇缅铁路第一工程处副处长兼第十总段长、滇缅公路第二总段长兼任西(昌)祥(云)公路第五总段长。当年云南山高,沟深,林密,瘴疠弥漫,疟疾横行,没有大型施工设备,民工都是自带口粮,工具,困难重重。然而就在这种条件下,邹岳生总是身先士卒,跋山涉水,硬是用自已的双脚行走。有时也骑马上山,一次在滇西山间,竟从马背上摔下来(脚脖还扣在马镫里),被拖行十几丈远,拖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几近丧命。同事们劝他不要再骑马了,可以乘坐滑竿,可是他并未被吓倒,还是坚持骑马亲临工地,督察施工。由于长期和测量工作打交道,他也锻炼出一副“火眼金睛”——有敏锐的目测能力,能不用仪器目测出标杆的位置和距离。他还有一亇美国产的罗盘,总是怀揣衣兜,须臾不离,是他仅留世间的几件遗物之一。

1942年5月,滇缅铁路的基础工程己接近完工,因远征军缅甸失利,蒋介石下令立即炸毁已建桥梁、桥墩,破坏路基、隧道,要求施工人员撤回滇东,赶修西祥公路、中印公路,配合驼峰航线抢修机场……滇缅铁路炸了,滇缅公路这个输血大动脉被切断了,滇西被日军占领了,中国抗战遇到了空前的困难。

1942年3月18日,美军正式启动从印度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驼峰航线”,继续向中国运送战略物资。这时,陈纳德将军为首的飞虎队急需机场。为配合这一战略部署,邹岳生又被调任中国军事工程委员会委员、副总工程师 、工程处长,负责修筑军用机场,他完成的第一座机场就是昆明羊街机场。那时侯修机场没有重型设备,跑道路基是用长约1.8米,重约三吨的大石滚子人工滚压。此后,他又陆续修筑了云南曲靖罗平机场、桂林二塘机场、秧塘机场、南宁机场、柳州机场和江西大庾新城机场,皆如期骏工。大庾新城机场是陈纳德将军亲自选定的一个点(要求能供B29型轰炸机起降),不仅任务重,时间紧,而且又临近敌占区,随时都有遭日寇袭击可能。然而邹岳生义无返顾,冒着生命危险,亲往督工,几遭不测,终于不辱使命。后来美国军机多次从这里起飞,远程执行日本本土轰炸与撒传单的任务。这些基础工程的建设,无疑对我空军和飞虎队摧毁日军空军力量,取得制空权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 1946年8月,他又被调任军事委员会柳州保管处主任、浙赣铁路局南萍段处长、南昌办事处处长。凭邹岳生的能力和成绩,在抗战八年(准确的说从修“24道拐”起,已经整整十年。)所做出的贡献,凭他1942年8月就任中国战时工程最高管理部门:中国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委员、副总工程师的职位,比之各地接收大员来,倒是不升反降了。他是一个从事专业并不关心政治的人,但1946年在重庆办结机场建设工程手续时,经人介绍参加过一次国民党革新小组座谈会,这也侧面反映了他对抗战胜利后普遍存在腐败现象的不满,为他留在大陆,迎接解放埋下伏笔。

1949年5月南昌解放。南昌解放之前,当时浙赣铁路局局长侯家源数番动员他撤退广州,再赴台湾,均被他拒绝。原因大致有三:首先,他对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满天飞,贪腐之风盛行,看不惯!二、他以技术报效国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我不相信共产党就不要建设铁路”),自认为没有政治包袱。第三、他的胞弟邹鲁山是共产党干部,听从他的劝告没有错。于是,南昌解放第二天,他就向解放军南昌軍事管制委员会报到,将他管辖下的铁路完好移交给军管会,对解放军继续南下完成解放全中国的亊业贡献了力量。在他的影响下,当时在南昌的部下和在铁路工作的亲友没有一个随着国民党跑到台湾的。军代表对于他留下来迎接解放表示欢迎。为了维持铁路线路畅通,表示对他的信任,还命令他继续担任所兼各职。档案表明,他在南昌捐献自动电话机的行为就受到軍管会总军代表的通令表扬。

其时刚解放,南昌赣江大桥被国民党部队彻底炸毁,急需恢复交通,驻守南昌的解放军首长要求邹岳生设法恢复两岸通行。他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任务:在原大桥附近搭建了一座高耸的拱式跨江浮桥,为解放军乘胜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提供了重要条件。这座桥与一般的简便浮桥不同,用十几条长船锚定在波涛汹涌的赣江水面上(当时赣江正发大水),形如一条蜈蚣,在每只船上竖起一座龙门架,然后用钢梁相连,上铺木板,造型颇为壮观,势若长虹。桥上可以行军通车,桥下来往船只通行无阻,这座浮桥当时备受赞扬。

一切虽都成为过去,但一位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交通建设事业,一位为保卫祖国、背井离乡,跋涉在群山峻岭的工程专家,一位公路巨子、抗战功臣,至今活在亲人们的心中。2013年l1月1日,来自囯内外的邹氏宗亲百余人聚集在故乡: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举办了一次《缅怀“24道拐”缔造者》座谈会;为邹岳生的衣冠冢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揭碑仪式,大家毕恭毕敬地在他的遗像前躹了三个躬,以表示我们的追忆和爱戴!

 

邹岳生的一生,是有价值的一生,充实的一生,也是备受坎坷和艰难的一生。他是一位卓越的工程师!也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他给国家和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贡献出了自己最好的年华和才智。随着时日的推移,他的功绩还会被世人进一步认识,他是一位不应该被历史和民族遗忘的人!


(作者:邹人倜  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作者本人或民革西安市委员会以获得授权。联系方式见本网站首页)

 


  

              

                      

 

    版权所有:民革西安市委员会  陕ICP备09017981号-1  统一信用代码证:116101000133534891  技术支持:陕西万博

    电话:029-87277051  传真:029-87277051  邮编:710004  地址:西安市西新街22号

    COPYRIGHT 2007-2022 xaminge.com ALL RIGHTS RESERVED